精密仪器

位置:首页>>前沿

点赞中国之大国工匠:焊接铸品牌 技艺誉海外

“焊接难题找王海。”在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中,香港文汇报记者听到最多关于介绍王海的一句话。王海从一名普通焊接工人做起,34年来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出的技术让“老外”伸出大拇指,无论是在行业焊接领域内,还是在国内外重要客户视线里,他已经成为质量过硬的名牌,其焊接技术为公司成功打开海外市场作出突出贡献。


成绩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间与毅力的结合。在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的国家级王海技能大师工作室里,香港文汇报记者见到了这位名扬海外的焊接大师,外表憨厚的他,眼神中透露着坚毅和执着。

image.png

王海在指导青年焊接工人。香港文汇报记者于海江 摄


人被焊烟呛到头晕眼花


1986年,王海按着当时单位的制度,接替家中老人的工作,初中毕业后就入厂跟着师傅学习技艺,同他一起入厂的都是从中级学徒开始,只有他是初级。但这没有成为王海学习技术的障碍。从一点一滴中做起,为尽快掌握技术要领,王海每天都把学习的出发点定位在工作实践中。他说,“那时拿起焊把一练就是半天,人被焊烟呛得头晕眼花,脸烤脱了皮,眼睛被弧光晃得又红又肿,胳膊和腿上烫的尽是伤疤。”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海膝盖上的血泡一直没有好过,常拿焊条的两根手指上也结了一层厚厚的硬茧,可他从未退缩过。


为了弥补文化理论底子薄的不足,王海回忆说,“那时每天都要坚持阅读专业书籍2小时。家里的枕头比别人的要高出一块,因为枕头下面塞满了书。家人不得不把枕头的棉芯取出一部分,以降低枕头的高度。”焊条比别人用得多、汗水比别人流得多、身上被烫出的伤疤比别人多。靠着能吃苦、肯钻研的精神,一年后王海提前正式上岗,当时学徒都要两年才可以。


从售后服务中找到灵感


不满足现状,掌握原有工艺后,王海总会向新工艺发起挑战。王海回忆,公司首次接到出口澳洲的粮食漏斗车和煤炭漏斗时,必须要掌握气体保护焊技术,但当时使用这种方法的人极少,找不到经验借鉴,大家都觉得这种方式烟大有毒,而且对人脸皮肤还有伤害,更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尝试。但这项技术是澳大利亚客户的要求,而且与传统电焊比较,效率可提升2倍至3倍。


王海说,“自己只能查资料、做试验,一点点探索,记得有一次,在日本产焊接设备的售后服务中,看到售后人员的焊接技术后,感觉这与自己心中想要达到气体保护焊技术非常接近。”售后人员留下的一块钢板,成为他的重点研究对象。经过不懈的努力,王海终于突破技术难题,成功掌握了气体保护焊技术,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焊接方式。平、立、横、仰全位置,高强钢、80A钢、不锈钢、铝合金等多种有色金属均可操作,不仅焊接成型美观,而且工作效率极高。在2001年公司气体保护焊技能大赛中,他用此法一举夺魁,获得电焊工种状元称号。特别是外国监造看到王海的焊缝后非常满意,从此只要听说是王海焊接的焊缝,可以直接享受“免检”待遇。


一道焊缝如同一个签名


“一道焊缝就如同一个签名,你所焊的焊缝不允许有一点纰漏,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用户的检验。”王海说。


2012年,公司创立了第一个焊接金蓝领工作室,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在焊接的世界里尽情遨游,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次年1月,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开始为世界知名的矿业集团必和必拓公司生产40吨轴重不锈钢矿石车。该车是世界顶级产品,特别是不锈钢焊接的质量要求极其严格。


面对交货期紧、质量要求高、短时间内培训多名焊接人员并要求取得外方认可的焊接资质,公司和车间领导将目光转向了金蓝领工作室,并决定,在必和必拓矿石车生产中,不设检查员,全部由金蓝领工作室的成员担任质量负责人和员工培训,并直接对外方监造人员负责。


王海带领工作室成员,用他们精湛的技艺和对焊接全过程的有效监控赢得了必和必拓公司外方监造对产品质量和金蓝领工作室的认可,认为焊接质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并把后续两个批次2,000多辆的订单全部与王海所在的公司签订。


王海介绍,“至今为止,金蓝领工作室共解决技术难题65项,核心焊接期刊发表论文14篇,共获得创新成果120项。其中公司级创新成果18项,公司工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102项,其中特等奖一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3项,公司人力资源部优秀管理成果奖6项。培训人员累计1,904人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铝合金焊接领域中,已有20多位成员取得国际焊接技师或国际焊接技师证书。


由于成绩出色,2013年11月工作室升级为“国家级王海技能大师工作室”。2014年荣获“全国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全国工人先锋号”,2019年1月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命名为“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记者 于海江 齐齐哈尔报道】



在线联络

上一篇:深度:2020年机器人产业十大趋势 下一篇:德国工业4.0